学校主页
教职员工
沉浸式研修,助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基于陕西省县级学科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实践探索
日期:2023年11月26日 14:14
发布:
关注:

一、案例概要

国培计划(2021)——陕西省县级学科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是以陕西省各区县农村地区获得县级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100位小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为对象,进行两年一周期、每年两阶段,每阶段15天的递进式培训。2022年7月进行第一阶段研修学习,因为疫情原因主要以在线研修形式进行,第二阶段为2023年3月15日——3月29日,主要以集中研修与跟岗实践的方式进行。从培训策划伊始,项目团队就在反思传统骨干教师培训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区域教育发展需求和教育整体发展需求,从理论的角度确立了“以拓展参训教师自身眼界格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德育引领力、理论创生力、教学领导力、组织领导力与教师教育领导力”的总体目标,通过“核心素养落实、课标理解深化、统编教材应用、学生评价改革、学科深度学习、教学方式创新、学习方法指导”等课程,围绕学科教育教学关键问题,落实“新课标”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理念、师德师风建设;引领教育理念与学科前沿,落实学科素养与学科本位能力。

通过两阶段30天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研修,以4556银河国际的理论优势和西安市优质中小学的实践优势为基础,云集全国各层次各领域的专家资源,从培训主题、内容、方式上精心设计,探索出了“沉浸式研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训后评价问卷显示,97%的课程学员评价为“非常满意”。

二、主要做法及创新举措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启动了新一轮“学为中心”的课改,清晰指明了教育发展变革的新生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直面这一时代命题,我们需要看到: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所带来的变革,最终都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产生无数“化学反应”,催生多样态的课堂创变。课堂是教育通往高质量育人实践的主阵地。当下,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怎样的课堂变革?新课标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又正在被赋予怎样的培养路径?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邀请20多位全国一流名师和前沿实践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梳理出指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课堂设计要素与图景,围绕“专题报告”“名校跟岗”“优质课模型打造”三大板块,串联起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系统性学习体验,全角色、全要素地深度探索课堂转型的当下可能。

(一)名师报告围绕关键能力提升,回应时代教育命题

一是专家领域广,理论实践层次丰富。有上海、广东、北京、武汉、南京等地的教科院专家,也有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4556银河国际等高校的教授,以及来自上海市徐汇中学、高新一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徐汇区小学、西安市高新一小、西工大附小、陕师大附小、西安市兴华小学的优秀一线教师。既有纵向的宏观中观微观立体站位,又有横向的跨区跨市跨省多元教育视角。

二是内容格局大,聚焦关键能力提升。课程涵盖核心素养落实、教育前沿与学科前沿领域、课标与教材解读、学生评价改革、学科深度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优化设计、学习方法指导等,基于“诊断和反馈”的学习改进、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等方面内容,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学科育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双减”、作业设计、“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观察、教学反思、考试改革等教育重难点问题,从价值取向、教育情怀、格局视野、理念认识、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引领,重点回应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等重要命题。

(二)全方位全过程沉浸式名校跟岗,聚焦教育实践问题

第二阶段集中研修期间,参训教师分别走进陕师大附小、西安高新一小、兴华小学、西安高新东区小学、航天四小、陕师大附中、西北大学附中、西安交通大学附中、曲江一中、陕师大锦园中学等10所优质中小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沉浸式跟岗实践活动。其中参与5个教研组常态教研,走进20多个班级全程观察学习生活。参训教师们深入名校教育教学现场,通过实地参访、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深度了解走在教育前沿的学校是如何进行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的教学与教研。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让县级学科带头人队伍成长为学校和区域新一轮课改的研究者、引领者、指导者。

在西安高新东区小学跟岗期间,基地学校通过“一课一奏三展示”,即一节思政课、校管乐队演奏、通过思睿小剧场、红领巾宣讲团、年级风景线等形式展示交流,老师们纷纷表示学校真正将思政课大课堂有机融入“三个课堂”。“第一课堂”:王阳老师执教的《我们爱和平》是在陕西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重大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指导》指引下探索实践的经典课例。以课题研究引领思政课实践很高端,也是思政课乃至所有课堂教学走向融合的必由之路。“第二课堂”:管乐队的精彩演奏、年级特色风景线:文明礼仪操《文明礼仪伴我行,做美德好少年》……红色教育校级社团、德育教育年级社团立体式绘就丰富多彩的全过程育人。“第三课堂”:学校引导学生去教材、课堂、生活中取材,自己成为编剧、导演、进行排练,通过“思睿小剧场”、“红领巾宣讲团”等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引领孩子们知行合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4556银河国际附属小学跟岗实践结束后,胡维利老师发表感言:陕师大附小真正在践行有温度、有宽度、有厚度的小学教育,在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附小的思政课课堂充满民主化、趣味化、体验化。附小师资力量雄厚,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沃土、是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宽广平台。此次听评课交流活动对我触动很大,可谓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三)聚焦“优质课”模型打造,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优质课模型打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训前20天,我们向参训教师发布研修任务,要求每位教师从现行人教版教材内容选取一个小节准备一节15分钟微课,并附规定格式的教学设计,项目组提前将参训学员分组,进行一次研磨达标课,教师在反思基础上,设计课程,并在备课组内主讲、不断打磨;项目开始前五天,教师根据备课组达标课的打磨建议,继续在教研组内主讲,打磨提升课程;培训期内,教师分组展示微课和教学设计,专家团队进行指导建议,遴选优秀“优质课例”,继续引导参训教师整合内化,在跟岗学校或返岗后进行精品课展示。教师将每次打磨过程性资料、教学视频等上传到网络社区,并引导教研组教师点评、共享。

通过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团队点评等形式,分维度观课诊断和评议改进,引导教师自主研学、碰撞研讨、对比研磨和总结研析,进行问题归因和策略优化,打磨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个性化、层次化成果,分层分类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三、典型经验与推广价值

项目组从教师个人、区域教育和教育整体发展需求出发,全面解锁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密码,以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为核心,依据县级学科带头人行动学习的真实任务,科学设计分层分类的全角色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同时提供各层次教师专业成长可借鉴的认知框架和行为路径,并以系统化设计的任务引导参训教师通过个体研究、合作研究等方式形成契合个人实际的问题解决方案,以点带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区域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一)基于教师实践行为的真实改善

项目组结合教育教学真实场景,让参训教师通过“即时与课后实践—支持性反馈—重构认知体系—优化实践行为—提取实践成果”的行为路径,实现教育教学行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改善。

(二)群策群力地解决真实问题

建立深度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打造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同时引导参训教师由听课思维转为团队思维,自主、自发、持久地挖掘潜能,积极共创,产出最高质量的小组解决方案。

(三)设计系统迁移的学习工具

设计阶段性工具、模型、案例或者逻辑方法,比如设置听课记录模板、课堂教学设计模板,推荐班级管理类工具、学科教学类工具、信息处理类工具、高效时间管理类工具等,让参训教师通过系列化的工具支持建立问题解决的结构化、系统化知识体系与行动逻辑,并学会迁移应用、灵活转化。

(四)构建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参训教师持续深度地进阶成长

以县级学科带头人研修项目为平台,建立陕西省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共同体,与省域外专家、优质中小学基地、教育实践基地等进行多维度、多形式的成果分享、学术交流,促进教师可持续成长。依托全流程线上、线下“4556银河国际智慧研修平台”,每期培训形成专业的学情报告,辅助项目组过程性管理参考及省级教师队伍持续深度学习规划。


上一条:混合联动 全力推动——疫情常态化之下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下一条:“以学员为中心”的精准培训模式探索 基于高中生物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的实践

回顶部